首页 | 传承 | 滚动 | 专题 | 特稿 | 头条 | 热点 | 人物 | 资讯 | 娱乐 | 传媒 | 教育 | 书画 | 房产 | 旅游 | 地方 | 健康 | 民生 | 公益 | 汽车 | 红色

超声新声里的逐光之路——“金陵介入超声诊疗新进展研讨会”王志刚教授专题讲座《学无止境——我的医学与文学》听后感

时间:2025-10-28 12:09:17  来源:新文网   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打开微信,点击 “ 发现 ” ,使用 “ 扫一扫 ”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
当报告厅里的灯光聚焦于讲台,当各类课本上的名词与真实的研发故事、临床愿景交织碰撞,我才真正读懂,超声医学这门学科,正在前辈们的手中,勾勒出生命影像的全新疆域。

会议里的点滴细节,都在叩击着我这个影像学大三学生的内心。六届国际超声会的坚守,即便疫情也未阻断学术交流的脉络;与国际专家的深度合作,让中国声音融入全球医学浪潮。那些奖杯、杂志、合作成果的背后,是科研人“十年磨一剑”的执着,是“敢为天下先”的勇气,更是“为生民立命”的医者初心。

而在医学与文学的交汇之地,王志刚教授以一双妙手、一支健笔,书写了跨界求索的传奇。于我而言,作家本是年少时仰望的星辰,将人物风骨、烟火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;而今日才知,这份“栩栩如生”的笔墨功力,竟与影像医学的精准严谨完美相融,在王教授身上绽放出双倍光芒。

作为医者,他是我国影像医学领域的开拓者。以分子影像学为刃,在超声造影剂研究中走在全国前列,深耕影像诊断的疆土,让“看得到”与“治得了”无缝衔接,为无数超声人勾勒出“诊断-治疗一体化”的广阔前程,让我们真切感知到超声医学“大有可为”的无限可能。

作为作家,他笔下的世界同样厚重深刻。从勾勒重庆移民沧桑的“三部曲”,到新作《向死而生》中对脑瘫患者“剪刀步”的精准描摹,足见其观察之细微、笔触之深情。9部小说的沉淀,绝非心血来潮的消遣,而是以医者的敏锐洞察人性,以文人的温情记录时代,让冰冷的医学专业知识,在文学叙事中有了温度与厚度。

更令人敬佩的,是他播撒的薪火力量。门下200余位弟子遍及海内外,从上海学术带头人到科内前辈,皆承其衣钵、续其薪火,将影像医学的创新精神传递至四方。这份“严谨治学、勇攀高峰”的治学态度,早已超越学术本身,成为激励后辈前行的精神灯塔。

“怕吃苦吃苦一辈子,不怕吃苦吃苦一阵子”,这句他常挂嘴边的话,道尽了人生进阶的真谛,于科研之路而言更是金玉良言。科研从非坦途,每一次技术突破、每一项成果问世,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钻研求索,是直面挫折的咬牙坚持。唯有不惧一时之苦,肯沉下心深耕细作,方能在漫长时光里收获成长,冲破困境的桎梏。

走出报告厅,窗外的风带着初秋的凉意,我的心却滚烫。曾经觉得“影像学”不过是操作机器、解读图像,如今才明白,这门学科的每一次进步,都藏着突破生命认知的可能。作为即将踏入临床的医学生,前辈们在超声领域开辟的逐光之路,早已为我照亮了方向——未来的日子里,既要深耕专业知识,让每一个技术原理都扎根心底;更要怀揣医者温度,让科研的脚步跟上生命的需求。

这场会议,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学术视野的拓展,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。往后,我愿在影像学的征途上,做追光者,更做造光人,让声波与光影的力量,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,绽放更璀璨的光芒。

作者系南京医科大学2023级 医学影像学院 邵逸菲

主编:薛钦泽

审核:薛成毅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打开微信,点击 “ 发现 ” ,使用 “ 扫一扫 ”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  • 关注新文网

  • 新文网编辑
    薛成毅


业务指导:中宣部老干部局书记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,支持单位: 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
有新文网水印的稿件,版权均属新文网所有,允许他人转载,使用须注明“来源:“新文网”否则,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投稿邮箱:china_xww@163.com
互联网反网络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-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-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
新文网版权所有,是带有新文网LOGO水印文章
Copyright 2019 https://www.xwwnews.cn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