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5-11-05 20:13:53 来源:新文网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图文/张川耀
日前,一口气读完刘建新、余永康送来3万余字的电影文学剧本--《火锅西施》,掩卷细思,感概良多。
从新石器时代陶锅捞、商周青铜鼎食到清乾隆千叟盛宴,火锅文化源远流长。什么火锅起源于重庆海棠溪桥头、南纪门川道拐杀牛场、成都茶店子、泸州小米滩、自贡贡井盐场等等莫衷一是。若是放大至全国,各地皆可觅其踪迹,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。我觉得不必也无须去争“火锅鼻祖”“谁先谁后”,其实检验“火锅”的标准,那就是好不好吃、清不清洁卫生、食材是否营养安全、食客是否认可、社会欢不欢迎,这才是真正的核心价值。
“重庆火锅”成气候受食客欢迎,还是近百年的事情。我撰《故城遗痕》一书时,钩沉出这样一段回忆。被誉为“文化抗战扛旗人”的郭沫若,1943年2月23日傍晚,在天官府侧“灯笼巷”请电影人于伶、夏衍等吃火锅,为解释吃法和特色,即席创作一首打油诗:街头小巷子,开个幺店子;一张方桌子,中间挖洞子;洞里生炉子,炉上摆锅子;锅里熬汤子,食客动筷子;或烫肉片子,或烫菜叶子;吃上一肚子,香你一辈子。郭老此作迅速传到大江南北,战时首都--重庆顿时兴起火锅热。
要说“重庆火锅”的勃兴崛起、品质提升、做大做强、誉满全国、甚至走向世界,正如剧本所说,其根本还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和重庆直辖,经济快速发展、国家走向繁荣富强、物质极大丰富、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,市场经济勃兴,非公经济崛起。
《火锅西施》剧本里虚构的李晓红、张如君、陈秀兰、杨莉和主角杨霞,含辛茹苦开创“码头火锅”并做成品牌、名店、老字号。透过剧情我们可以感受重庆成功的女性辟体,在火锅领域的铿锵绽放,她们不畏艰难、奋发图强、勤勉坚韧、温婉细腻,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逄的机遇让“重庆火锅”借势勃兴、扬帆远航。一个个成功招牌、字号脱颖而出,成为“重庆火锅”范本、第一方阵、领军企业,既各自闪耀又相互晖映。
透过剧本,我们仿拂看到了小天鹅何永智、刘一手刘梅、秦妈火锅秦远红、矿火锅杨梦吟、火锅一姐张辉映、火锅姑娘李永萍等不畏困苦艰难、磨砺挫折、不断进取的巾帼身影。正因为她们是一个时代的领头羊、翘楚标杆和火锅旗帜,颜冬生先生做得遍地开花、风生水起的“珮姐火锅”,也是发掘母系先人衣钵而名闻天下的。
而今的重庆城乡可以说无街不火锅、无镇不火锅、无处不火锅,大人细娃无不喜欢火锅,有身份人请客必吃火锅,再高档宾馆饭店也必有火锅,现在“老外”对“重庆火锅”也情有独钟。“火锅”早就是重庆拿得出手、拜得了客,叫得响的餐饮“名片”、“形象代言”,火锅带火了重庆,凡来重庆的人几乎无人不品尝火锅,“重庆火锅”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,为重庆成为国际大都市功不可没。
正是《火锅西施》们,秀外慧中、精明能干、心灵手巧、足智多谋、永不言败。在她们身上充分展现了大局意识、社会责任、职业操守、远大目标、行业主动,一步步把街边地角,从发火烧煤,用煤气罐的“大市货”低层级火锅,经过改造、改革、改良、改进、开发、开创,通过职称评定、制定行业标准、开展行业自律、精工细作规范标准化、品质提档升级,使用天燃气、电磁炉,一步步将火锅引领进高雅之所、大雅之堂,成为阳春白雪、下里巴人,高挡消费、普通民众同喜共好的美食奇葩,这是情的传承、物的变化、质的升华。
剧本可喜可赞之处,随剧情展开自然充分展示了重庆的地缘特色,山城风貌、老街深巷、地标名店随机带出。把什么老火锅、九宫格、鸳鸯锅、单人锅、百人大火锅,万物皆可“烫”,作了充分展示。同时把火锅食客自助、亲和与其它餐馆饮食不同的热度、氛围作了洽如其氛的喧染,真乃“一锅兴乾坤、百味融天地。
写此感悟时,我特地查了百度、请教Al,重庆市2024年,火锅从业人员和相关产业链竟达80至百万人,产值3000亿,全市GDP3.22万亿元、就业人数1650万人,几组数字对比简直让我几乎惊掉老花眼镜、震撼莫铭。真没想到仅仅一个火锅产业,就占全市GDP百分之八九,占全市从业人员百分之五六,万万没想到火锅产业竟成为重庆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、起到压舱石作用。一部《火锅西施》,让我重新并深度认识《重庆火锅》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重大作用。
最后谈一点不足,“大老板”都是从小角色摸爬滚打磨砺出来的。《火锅西施》杨霞等的火锅之路太过顺利,因为他是巾帼火锅人的杰出代表,剧本写解决度过困难、曲折、复杂、矛盾、冲突、危机、包袱、跌宕,下的功夫不夠、挖掘不深。多处地名引出时显得牵强生硬,缺少生动具有价值或有趣的事项衬托连结。
本文作者:原《现代工人报》社长
审核:薛成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