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5-09-12 15:26:18 来源:新文网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暮色中的长江南岸,慈云寺桥下的灯光渐次亮起——这里曾经是堆满建筑垃圾、照明缺失的“城市疤痕”,如今变身为一座融合观景、休闲与文化的“城市营地”。这个由重庆南岸区南滨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企业打造的“桥下城市营地”,正以“微更新”“微改造”关注居民“大民生”,为重庆“两江四岸”核心区的存量空间活化利用平添生动注脚。
南滨路作为“两江四岸”核心段,承载着重庆“历史人文风景眼、山水城市会客厅”的定位。然而,慈云寺桥下空间曾长期面临“被遗忘”的困境:历年洪水侵袭导致淤泥沉积、荒草丛生;建筑垃圾堆积、照明缺失、路面破损等问题,不仅让千年青狮雕塑、“字水霄灯”等人文瑰宝“养在深闺”未被识,更成为市民散步时的“堵点”。
“城市更新的关键,是把市民的‘急难愁盼'转化为‘幸福清单'。”重庆市南滨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,项目严格遵循住建部《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导则》“体检先行、设计引导、多元参与”原则,以“留改拆”并举的方式推进“微更新”:既保留桥下空间的历史肌理与城市记忆,又通过系统性改造注入现代功能,让“被遗忘的角落”重获新生。
走进如今的桥下“城市营地”,曾经的安全隐患已蜕变为便民设施:全时段智能照明系统让夜间散步不再“提心吊胆”,修复后的桥顶结构性渗漏点彻底告别积水;指引导视牌串联起观景路线,新建的观景平台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捕捉“两江交汇”的最佳机位;多功能驿站内,公共卫生间、共享充电宝服务点一应俱全,木质休憩座椅沿江排列,与江水、夜景构成一幅温馨画面。
值得关注的还有微更新中对文化记忆的“唤醒”。参与该项目设计的总设计师冯博介绍说,我们希望让“字水霄灯”的集体记忆重新照进现实,在营地特别打造了“灯火重庆”主题景点,通过沉浸式展陈重现巴渝十二景,让居民在休闲中重拾城市文脉;同时以“**然”设计重塑生态景观,用本土植物打造桥下花园,让钢筋水泥的“工业痕迹”与湿润绿意形成巧妙反差,成为年轻人打卡的“自然盲盒”。
与传统城市更新项目不同,这座营地的“可持续密码”在于“政府引导+企业运营+市民共享”的良性循环。据介绍,该项目由重庆三空间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自筹资金打造,并持续提供活动运营服务。“我们希望通过商业投资转化为可持续服务,让短暂停留的游客收获特色体验,为城市夜经济注入新活力。”该企业负责人表示,目前城市营地已策划引入艺术展览、露天电影、非遗手作等活动,未来将联动南滨路文旅资源,打造“可停留、可消费、可体验”的滨江活力节点。
“重庆的魅力不仅在立体魔幻建筑,更在街头巷尾的人间烟火。”参与改造的相关负责人表示,桥下城市营地的蜕变,正是重庆**“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理念的缩影——通过盘活桥下闲置国有资产,将“灰空间”转化为“休闲空间”,让城市微更新的每一个小进步都能成为百姓可感的民生温度。
图文:王阅春、马健、宋佳莉
审核:薛成毅